《华北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 二十五

2024-01-10  |  来源:互联网 111浏览
百检网 - 一个综合性的检测检验认证平台,为你提供各方面的检测服务以及知识科普服务。百检网只做真实检测,更多相关行业检测知识欢迎咨询。

2、生活习性

⑴成虫:雄成虫较雌成虫早2~3天出土。刚出土的成虫多在地面活动,雌成虫出土后便有雄成虫追逐,马上交尾。交尾的地点多在地面、草丛、灌木或枯枝上,也有在幼树或大树下部枝条上交尾的。交尾多在10~12时进行,交尾后雌虫多沿树干爬上树,在叶簇外轮针叶端部(叶尖下方1~3mm处)背面产卵,一般每枚针叶仅产1粒,个别有2粒的,每一雌成虫一生产卵量26—32粒。成虫咬食嫩叶作为补充营养,寿命3~11天;雌雄比1:0.9;成虫在9~16时*活跃,阴天或雨后很少活动,有迁移飞行能力,能随风漂移1公里以外。

⑵卵:以6~9时孵化*多,占全天孵化数60%以上;孵化率90%;卵期20~30天;

⑶幼虫:幼虫孵出后立即从叶尖爬向叶簇吐丝做巢,隔**开始取食,起初食量很小,不易发现粪便排除;1~2龄幼虫死亡率可达20%;3~4龄幼虫食量猛增,白天栖息巢内,夜晚出来取食;幼虫蜕皮5次,幼虫期21~28天(见表7—1)该虫发育不整齐1~5龄幼虫同时可见(见表7—2);5龄后自然吐丝下垂,落地做土室变为预蛹。

表7—2 落叶松腮扁叶蜂生活史表

虫态 旬

4

5

6

7

8-翌年3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预蛹

㈠ ㈠ ㈠

+ +

+ +

成虫

+ + +

○ ○

○ ○

一龄幼虫

— — —

二龄幼虫

— — —

三龄幼虫

— —

四龄幼虫

— —

五龄幼虫

— —

预 蛹

㈠ ㈠ ㈠

㈠ ㈠ ㈠

⑷预蛹:土室椭圆形入土深2~3cm,一般分布在树冠垂直投影内,以靠近树干基部为多;预蛹期平均295天;预蛹于土内化蛹,化蛹率85%。

⑸蛹:于土室内化蛹,能活动,蛹期18~26天,蛹羽化率95%。

5、防治方法

⑴ 人工防治:在秋末冬初进行垦山翻土,破坏预蛹越冬场所,使预蛹干冻而死或给天敌取食等,可达到90%以上效果。1992年孟滦林管局龙头山林场对道把子营林区半截沟发生的450亩该虫采取了此法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该虫的发生与蔓延。

⑵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如保护招引益鸟,保护寄生蜂等,老熟幼虫下树时于地面喷洒线虫,国外记载可收到较好效果;河北省孟滦林管局于1997年在该虫孵化期6月上、中旬往林地上施放收集来的红树蚁,50m2左右放一堆,每堆**约可捕食1~2龄幼虫1800头,引进的红树蚁在林地上“安家落户”后,不仅捕食幼虫,还吃卵和捕食成虫,故可达到长期控制该虫发生危害的目的。

⑶ 化学防治:10年来,河北省孟滦林管局在卵孵化末期、始见4龄幼虫前,采用4.5%高效氯氰菊脂乳油1000~1200倍液,叶面覆盖喷雾防治或用该药与0号柴油按1:10比例配成烟雾剂,用烟雾机在早7时以前晚7时以后、有逆增温且基本无风时施放烟雾防治,均能达到92%以上杀虫效果。

⑷ 无公害防治:2003年,孟滦林管局用植物杀虫剂1.2%苦·烟乳油与0号柴油按1:8的比例配成烟雾剂,用烟雾机施放烟雾防治1—4龄幼虫,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㈣ 华北落叶松鞘蛾 Coleophora Sinensis Yang

1、分类地位 鳞翅目 Lepidoptera 鞘蛾科 Coleophoridae

2、分布

分布于山西和河北的局部地区。

3、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2.5~3mm,翅展6.5~8.5mm。体、翅暗灰色,闪绢丝光泽;后翅缘毛颜色更深。触角暗灰色,24~25节;除基部几节(多数是2节)外,余下各节均覆两环鳞片。下唇须第二节*长,第三节略长于第二节之半。后翅呈狭披针形;缘毛密而长。腹部末端具浅黄色鳞片丛。雌蛾外生殖器交配囊小;囊突呈“山”字形。囊导管的刺化带长度约等于第七腹板的长度;囊导管的中带末端明显分叉。雄蛾外生殖器抱器腹基半部宽而明显,端半部细窄。小瓣中域丘状突明显并密生短的茸毛,其端缘呈圆弧形。

4、发生特点 1年1代,以负鞘幼虫在树枝上、树皮粗糙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取食活动。先将嫩叶咬1个孔洞,而后蛀食叶肉,有时把筒鞘固定在蛀入孔周围,而整个身体钻入叶肉蛀食。虫口密度大时,几乎每个叶簇至少有1头幼虫,5月中、下旬几乎整个树冠都呈灰白色。5月中旬发现蛹,6月中旬发现成虫。成虫多于夜间羽化,白天甚少羽化;初羽化的成虫不甚活泼,约经2个小时左右方可飞翔。成虫将卵散产于叶背面,每次产1粒卵,有时产2~3粒。

5、防治方法

⑴ 营林措施:针对鞘蛾的“向光”习性,造林时合理密植;抚育采伐时强度不宜过大;对林间空地及时补植;有条件时,于林缘外围营造阔叶树林带供作“保护层”。针对鞘蛾“单食性”特点,应营造不同树种、不同树龄、不同比例的混交林,不但能阻止鞘蛾蔓延,并能丰富天敌,加强“生物自控”能力。针对鞘蛾在树冠上的垂直分布特点,应于冬季或早春,对虫口密度大的林分,结合抚育给以合理修枝,也能大量减少虫源。冬季移植或远距离运输幼树是鞘蛾蔓延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严格加强检验、检疫。

⑵ 化学防治:6月上旬,当成虫羽化率达40%~50%或70%左右时,各放1次烟雾剂,熏杀成虫,间隔期5天左右。

⑶ 生物防治:严禁林内猎鸟、放牧;悬挂各种类型鸟巢,招引各种益鸟;人工迁移蚁巢,丰富鞘蛾天敌。

㈤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1、分类地位 鳞翅目 Lepidoptera夜蛾总科 Noctuoidea毒蛾科 Lymantriidar

2、分布 国内:东北、华北、西北、山东、安徽、河南、河北湖南、西南、台湾;国外:日本、朝鲜、欧洲及美洲。为世界知名的大害虫,能取食500多种植物。

3、识别特点

⑴成虫:雌雄异型。雌成虫体长16~21mm,翅展37~54mm,雌成虫体长58~80mm。雌成虫头部棕黄色,触角干棕黄色,栉节褐色;胸腹部及足褐棕色。前翅浅黄色布褐棕色鳞毛,斑纹黑褐色,基部有黑褐色点,中室中央有1个黑点,横脉纹弯月形,“<”,内横线、中横线波浪形。外横线及亚外缘线锯齿形,后翅黄棕色,横脉纹和外缘色暗,缘色棕黄色。雌成虫黄白色,斑纹同雌成虫,后翅横脉及亚外缘线棕色,缘毛黄白色,有棕黑色点。

⑵卵:扁圆形,长径1.3mm,初期杏黄色,以后转为褐色,卵块外被黄褐色绒毛。

⑶幼虫:1龄幼虫头宽0.5mm,体黑褐色,刚毛长。刚毛中间具有呈泡壮扩大的毛,称为“风帆”,是减轻体重易被风吹扩散的构造。2龄幼虫头宽1mm,黑色,体黑褐色,胸、腹部显现出两块黄色斑纹。3龄幼虫头宽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4龄幼虫头宽3mm,褐色,头部出现明显2条黑斑蚊。5龄幼虫头宽4.4mm,黑褐色,虫体花纹与4龄近似。6、7龄幼虫头宽5.3或6.0mm,头部淡褐色散生黑点,“八”字形黑色斑纹宽大。老熟幼虫背线及亚背线黄褐色,体1~5节和12节背部毛瘤蓝色,6~11节背部毛瘤橘红色,体两侧有红色小瘤;足黄褐色。

⑷蛹:体长19~34mm,红褐或黑褐色,各腹节背面有锈黄色毛。臀棘末端有沟状突起。

4、发生特点 1年发生1代,以完成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4月至5月上旬孵化,幼虫有吃卵壳的习性,树上不留卵块痕迹。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块上,天气温暖后上树取食嫩芽、叶,1龄幼虫体较多毛,且由于某些体毛形成所谓的“风帆”,可借此随风长距离漂移,对幼虫降落处带来突发性的虫害。2龄以后日夜潜伏于放出叶、树缝、树上的枯叶或地面隐蔽场所,黄昏后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