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的呼声 ——自杀的产生与预防

2024-01-26  |  来源:互联网 96浏览

作者:陈发展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副主任医师

高健峰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绘图:顾叶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审核: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教授

一、倾听呼救——午夜的生命电话

当电话铃声在午夜响起,李红(化名)早已习以为常,顺手接起了电话。作为一名“自杀干预热线”的接话员,李红已习惯了随时待命,去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去倾听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这次,李红听到的是一个沙哑的男声。

“喂……”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声音里透着绝望和疲倦,“我……我想找个安乐的方法结束……生命。”

李红沉默了片刻,轻柔地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这是一名28岁的程序员,是众人羡慕的成功者,但其背后隐藏的痛苦与孤独,是外人看不见的。小伙子描述了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及疏远,也描述了女友的突然分手,每一句话都像是一记重拳砸在李红的心上。

“我每天都感觉自己被困在黑暗里,”小伙子的声音越来越低,“每当我想到用自杀来解脱痛苦时,又觉得就这样结束了很可惜。我从小就怕疼,迟迟下不了决心。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李红沉默了一会儿,温和地说:“我能感受到您的痛苦,您到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痛苦的办法,但您一直在努力!”

小伙子慢慢地打开话匣,开始叙述他的压力与挫败,不安与恐惧,以及逐渐生成的希望。李红耐心地听着,适时地对其进行鼓励和建议。当通话接近尾声时,小伙子的语气平静了许多。

“谢谢你陪伴我,”小伙子感激地说道,“我现在才发现,我并不是生活在孤岛上,我想试试去看专业的医生。”挂断电话后,李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迎接下一个故事……

每一通电话,都是一个生命的故事。李红希望通过自己的倾听和努力,使自己的呼声都能有好的回应,使每一个生命的故事都能有良善的结局。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自杀的产生——从意念到行动

自杀是全世界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每年有超过70万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在15~29岁的年轻人中,自杀已上升为第四大死因。自杀的英文是“suicide”,源于拉丁语,意为“杀死自己”,以同自然死亡、意外死亡、他杀等进行区分,其定义是“一种包含死亡意图的自我伤害行为,其行为结果是死亡”。每一条逝去的生命,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和一个社区无法抹去的伤痕,这背后带来的将是无数残缺的家庭,以及留给生者的绵延不断的苦痛。自杀的连锁效应有时被称为“维特效应”,意味着一个自杀事件可能触发更多的自杀行为,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自杀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因此,自杀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社会现象。

您可能要问了,哪些因素促成了人的自杀意图的形成?又有哪些因素推动了个体进行自杀相关的尝试,并*终完成自杀的呢?有许多人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并为之困扰,却没有实施自杀的行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015年,Klonsky和May提出了“自杀三阶段理论”,给出了一些方向性的思考与指引。

绝大多数的自杀事件并非来自冲动,而是压力持续积累并*后暴发的结果。自杀具有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其中“痛苦感和无希望感”“联结感”“自杀能力”是自杀行为的核心组成要素,构成了自杀的三个阶段。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阶段一:自杀意念的发展。自杀意念即“人产生想要死的念头”。持续不消的痛苦感和无希望感交互作用,从而形成自杀意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强调了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可能有希望,但对于那些深感无望的人来说,可能很难看到“又一村”。

(2)阶段二:自杀意念的加强或减弱。当一个人感受到的痛苦与绝望大于联结感时,自杀意念会加强,会体会到强烈的失联与孤独,从而产生消*认知,如“自己是他人的负担和累赘”等。联结感的含义不仅包含个体与他人的联系,还包含个体对工作、角色、兴趣或任何其他能使个体保持积*生活的意义。联结感是自杀的保护因素。

(3)阶段三:由意念转变为行动。生存本能会让个体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或对疼痛的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自杀行为的产生。反复思索自杀的人可能因为逐渐习惯了与痛苦相处,因而更容易采取行动。此外,当周围环境中有便利的自杀手段时,实施自杀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一些因素可能会促发或加剧自杀的形成和实现。常见因素如下。

(1)精神障碍:在自杀死亡者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比例高达90%以上,常见的具有高自杀风险的精神障碍有抑郁症、双相障碍、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

(2)心理因素:自杀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1)功能不良的认知:如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的*端想法,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消*想法,自我评价低、心存偏见的负面想法等。

2)负面情绪:各种慢性痛苦、抑郁、焦虑、愤怒、疲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缺乏精神支柱,具有绝望感。

3)人格特质:自杀者大多数具有内向、孤僻、敏感、自我为中心、冲动的人格特点。冲动是亚洲人群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4)应激: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的直接或诱发因素,这些事件多数与“丧失”有关,如遭遇婚姻情感危机、被拒绝、名誉受损、遇到工作或经济问题等。

(3)社会学因素:自杀者中独居、离婚、丧偶者更多见,失业者、贫困人群及无固定职业人群的自杀率更高,低社会支持和高家庭冲突者人群的自杀风险较高,我国农村人口的自杀率高于城市人口。

(4)躯体疾病:患有慢性疾病和/或难治性躯体疾病者的自杀风险较高,如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肿瘤、艾滋病、糖尿病、慢性肝病等。

(5)生物学因素:自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但是自杀未遂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自杀者大脑内的5-羟色胺活性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活性也与自杀有关。自杀具有一定的遗传风险,家系中有自杀者的个体,自杀风险会增高7%~14%。

在本文开篇的案例中,工作压力催生的持续痛苦感令求助者感到绝望,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及其与女友关系的突然断裂,又让求助者产生了失联感,从而强化了自杀意念。而热线员的聆听建构了生命的联结,削弱了求助者的自杀意念。在将意念转化为行为这一刻,求助者因害怕疼痛而犹豫,体现了人的生存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命的保护。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自杀的预防——如何进行自我保健

自杀现象或许是对人类命运的警示:我们不仅失去了亲近的人,而且留给家人和社会深深的伤痛,同时,我们也应该开始深思人类的未来发展之路。如何激发和维持人们内心的希望之光,成为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设立这个日子的目的是提升大众预防自杀的意识。世界卫生组织将2021—2023年的预防自杀主题定为“在行动中创造希望”,这也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心态、进行自我保健的重要意义。

下文给您一些建议和尝试,有助于自我保健、提升抗逆力。

(1)做好压力管理和自我关怀:生活中的压力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学习如何应对。可以找出让您放松的方式,比如做运动、听音乐、绘画等。学会给自己放假,不必对每一件事都过于严格,常怀感恩之心,增强主观幸福感,减少自我痛苦。

(2)重塑生命的意义:当您感到迷茫时,思考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很重要。找到激励自己的事物(无论是工作、家庭,还是爱好),培养生命的热情和希望。

(3)在社会群体中寻找支持: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加入社团或团体,找到那些与你有共同兴趣或经历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可以给您带来温暖和力量。

(4)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当绝望感和无助感持续存在,甚至有想要离开世界的念头时,请一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专业人士包括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社会机构或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教育系统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老师,以及公益热线或组织中的心理咨询师等。也可以拨打所在地区的心理热线,倾听他们的建议。

“在行动中创造希望”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合力,让每一个生命的呼声都能得到回应。守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才能建构生活的意义与希望!

参考文献

[1]杨丽,王玲玲,侯祥庆.自杀定义及其核心概念的界定[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5):1213-1217.

[2]陈伟.自杀三阶段理论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的初步验证——基于自杀“意念—行为”框架[D]. 天津:天津大学,2017.

[3]KLONSKY E D, MAY A M. The three-step theory (3ST): a new theory of suicide rooted in the “ideation-to-action” framework[J]. Int J Cogn Ther, 2015, 8(2): 114-129.

[4]陈星,邓欢.自杀行为理论模型比较分析[J].心理研究,2022,15(2):132-140.

[5]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本文关于以上的科普知识就讲解到这里了,更多关相关知识欢迎关注我们。百检网是一个综合性的检测平台,为你提供各方面的检测服务,欢迎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