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谢幕”的汽车人 博泰沈晖

2024-08-05  |  来源:互联网 12浏览

过去的一年,被认为是中国汽车职业经理人变动层级*高、规模*大,也是涉及人员*多的一年。但是,一些杰出或知名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市场的努力,以及他们的各种言行,并不因为其离开而被忘记。

或许,从8月到12月的4个月时间里,沈晖“电话本”里的那些全球车界大佬并未能给其帮助;或许,“牛顿”的英名也没能给博泰的“智能汽车”带来好运;或许,沈晖对实现“这一宏大梦想的可行性是98%”的判断只出现2%的偏差;而年初还被沈晖盛赞“积累真的很好”的博泰以及“营销天才”的博泰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应宜伦,*终也未能助其实现创业梦。

沈晖之所以能够“入围”《过去一年“谢幕”的汽车人》,并不仅仅在过去一年中,他的角色不断转换,从离开吉利和沃尔沃,到高调“入伙”博泰,再到自己创业﹍﹍更是由于在此过程中,常常伴有非比寻常的“发声”,任性率真、直截了当,由此引起业界内外的一定关注。

如在2014年底离开吉利汽车后,就有报道用了这样的标题称:《沈晖作别李书福:打工,我受够了》、《200亿怎么撬动6000亿:沈晖加盟博泰的产业冲动》;而在上海车展上,相关报道的标题又成了:《应宜伦和沈晖:要为“智能汽车”下一个定义》、《博泰沈晖:我们在“做”智能汽车》﹍﹍大多劲爆、火辣,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而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也在去年年初,及时且含蓄(没有点名)地披露了《一位离职高管的“心路历程”》。

“传统汽车制造商是造不出智能汽车的”、“自主品牌按照老路发展,是没有希望”的、“我们(中国人)做原创不行”……在吉利度过5年时光的沈晖,离职感言几乎是“枪扫一片”。在贬损他人的同时,也没忘了给自己“贴贴金”——“我是*能调动国际资源的”、“没有人可以像我一样拿起电话就能和通用的CEO,CFO直接对话的”;“我能建团队,能建设靠谱的团队。我在这方面是擅长的。我刚进沃尔沃的时候,只有十几个销售人员,什么都没有。我走的时候有完备的体系,有金融、服务、销售、二手车等很多部门,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加盟博泰之后,有媒体是这样报道的:“智能汽车是下一个风潮,我希望将博泰集团打造成车联网、智能汽车领域的标杆企业。”沈晖说。

“**是品牌从零起步……沈晖和应宜伦想到了‘牛顿’这个名字,并以此作为智能汽车的品牌名称”。

“他到任后,博泰在车联网业务的融资目标是220亿,智能汽车的融资目标是150亿……除了产品创新之外,更宏大的是整个商业模式的重新构想”。

“在沈晖看来,现在这一宏大梦想的可行性是98%。因市场或者生产目录而无法成行的可能性只有2%”。

但是,好景不长,在4月的上海车展高调亮相之后不久,就有博泰造车并不顺利的传闻不胫而走。其实,从2015年8月开始,由于融资不到位,博泰在整车制造方面就已处停滞阶段。

到了11月的全球互联网大会上,此前令沈晖“受够了”的老板——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直言:“今后主导汽车工业的一定是汽车公司,而不是IT公司”,不知是不是还有言下之意,或另有所指?因为几乎就在同时,沈晖与新东家——上海博泰也传出了“分家”的消息。

或许,从8月到12月的4个月时间里,沈晖“电话本”里的那些全球车界大佬并未能给其帮助;或许,大科学家“牛顿”的英名也没能给博泰的智能汽车带来好运;或许,沈晖对实现“这一宏大梦想的可行性是98%”的判断只出现2%的偏差;而年初还被沈晖盛赞“积累真的很好”的博泰以及“营销天才”的博泰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应宜伦,*终也未能助其实现创业梦。

据悉,在上月中旬的一个北美汽车人聚会上,作为会员代表的威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的沈晖,“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分享了创造中国电动智能国民车的理念与价值观”,他强调:“如何帮助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才是所有北美海归理应担当的使命”。

也许,在2015年“谢幕”博泰,只是一个短暂的小插曲,再次创业的沈晖一定还会卷土重来,并真正“帮助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让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