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外对当前中国车市遇冷的意见

2024-08-14  |  来源:互联网 6浏览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分析师们相信个位数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出口下降8.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民银行想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经济放缓。此外,中国股市的震荡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丝不稳定的因素。

汽车产业更是受到此关键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大众销量7月同比下降17%,福特下降6%。有趣的是,我注意到目前这种情况与2008至2010年间的经济衰退有着惊人类似,希望通过这篇简短的分析可以为当前的市场情况提供一些有益的见解。

在上一次全球经济衰退时,仍有一些公司在危机中得以存活,甚至愈发强大,他们利用竞争对手力量削弱获得优势,及时增加市场份额或提升品牌形象。

在欧洲,大众集团获益*多,其市场份额增加了5个百分点至25%。诸多因素促成大众集团的成功,比如出色的执行能力、强于欧洲竞争对手的规模优势、低利率融资等,这些均得益于德国稳定的信贷评级制度。

在美国,现代汽车不仅实现持续盈利,在2008年时甚至超过本田跻身为全球五大汽车制造公司之一。随后一年,现代凭借其营销方面的出色表现在销量上甚至超越了福特。

现代2009年在美国推出了一项特殊的营销战略,就是将购买者的焦虑心理加以利用,公司赋予消费者一项权利,即“如果车主因失业想退货,可返还其全部款项”。这种营销方式令现代在当时一度低迷的美国市场创下了43万辆的年销量,同比增长8.3%。

同时,货币汇率为确保韩国企业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元对美元创历史新高时,韩元的走低逐渐形成巨大竞争优势。

在中国市场,长期和短期赢家均逐渐浮出水面。由于政府优厚的奖励政策,加上入门级车型外籍竞争者的缺失,本土OEM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然而,随着刺激措施的减少,这些公司逐渐发现他们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在大幅下降。

大众和通用就是在这个时期在众多外籍公司中脱颖而出的。大众凭借着其强有力的本土市场,不用借由其他OEM厂商的力量也能够扩大规模。而同期通用公司在销量上之所以能够实现长期增长,其中的原因是战略的转变——经济低迷加速了低成本新车的发展,时至今日每年仍在刷新着销售记录。

菲亚特可以说是2010年以后杀出的一匹黑马,虽然意大利的销量受到了重创,但它仍以43.5亿美元相对便宜的价格收购了克莱斯勒。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也是菲亚特想要长足发展的不二选择。

当下的危机为一些本土公司敲响了警钟,然而也有例外(如长城汽车),努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某些细分领域甚至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一些外籍厂商的地位都有所撼动,这不仅是因为经济衰退和由此产生的销量下滑,也是某些公司错误的产品结构所致。

举例来说,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中,入门级SUV车型增长*为迅速,大众在这一领域内没有竞品,所以产品阵容的缺失也是导致销量下降的部分原因。

就表面现象而言,此次市场低迷与多年前的经济危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很多本土OEM都想通过削弱外籍OEM的竞争力来获得市场份额。然而,当今的市场环境与2008至2010年*大的不同点在于,消费者潜在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危机中,对本土产品的需求来自政府的奖励刺激。如今,消费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正在积*寻求购买本土产品。

吉利和奇瑞两家公司是目前为止*大的赢家,同时也在这种非常时期为大家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这两家公司在研发能力上投入巨大,特别是平台和动力系统。不同于以往,他们并没有止步于仅提供低端产品,此次更是正面迎战国外的竞争对手。

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有良好信誉的进口产品。如今,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热衷逐渐变得不再那么强烈。这无疑给当前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也就是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研发投资、产品质量和市场回报。总之,只要国产品牌在质量上足以与国外竞争者抗衡,那么其产品就能够受到本土消费者的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危机很可能会改变OEM在中国市场的生产和研发方式。当前的经济环境会让国际OEM重新平衡其战略规划,他们关注的焦点不再仅限于中国,而是逐渐向其他增长型市场延伸(如印度、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这种市场“再平衡”已经在纺织和服装行业得到体现。

国外OEM厂商已经开始每月在中国减少产量,以降低库存。同时,不是向中国而是向美国分配更多高端豪华车,这样做对企业来讲有两重好处:**,美国市场目前还非常坚挺,不需要用打折等手段推动销售;其次,美元兑欧元的走高成为本国货币高利润率的优势。

从2008至2010年,美国制造商们不得不考虑对车型进行重新定价(其中会包括一些免费的选项),因为只有在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才更应该加大对客户的刺激力度。

从战略层面上看,国外OEM厂商已经开始在印度市场加倍下注,因为印度在未来十年内或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保守来看,通用未来将不再依靠中国作为其盈利和增长的驱动力。

简单来说,一些企业即使身处危机,也依然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并在这种优势中获取多种资源。那么对于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会产生何种可能性?是否会导致产业整合?危机导致的整合可能与常规意义上那些自愿合并的公司有所不同。但是目前来看,这场危机似乎并没有严重到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中国政府借由此次危机对国有企业进行整合。这种现象已经发生在其他产业中(如电信和能源业),也有传言说这种情况很快会延伸到汽车产业。无论这些传言是否会在有朝一日变成现实,目前还有*重要的一点悬而未决,那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到底想要在未来构建一幅怎样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