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弱的一般性分析

2024-08-16  |  来源:互联网 38浏览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新车产销量**大国,但在光鲜亮丽的产销数据背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中国汽车人难以承受之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 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没有伴随行业的快速发展共同成长?这是每位汽车人关心和思索的问题。如今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新的战略抉择关键时刻,面对德国工业4.0 的挑战,面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中国汽车业必须要扭转自主创新弱的被动局面,迎接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找到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 问题的办法是关键。通过对行业多年的观察和分析,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详细阐述并剖析了汽车行业自主创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报将陆续刊登系列专论,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汽车产业也进入新常态,这在今年上半年得到了充分体现。未来,中国汽车业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成 长。当中国汽车业进入新常态之后,能不能继续成为全世界汽车产业的引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关键在于中国汽车业具不具备核 心竞争能力,而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就在于有没有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软肋,是致命缺陷,这一观点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共识。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对此,各方人士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一、中国汽车产业顶层战略缺失

毋庸置疑,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关于中国汽车业有没有战略的问题,行业内曾进行过广泛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汽车业缺少顶 层设计,在战略上有失误。其理由是:中国汽车业虽然在改革开放中成为对外合资合作的生力军,但是并没有成为中国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有生力量,中国汽车业 总体上被跨国汽车企业所控制和主导。在汽车技术层面,无论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甚至市场营销上,本土企业都缺少自主、自控的核心能力;在战略目标上,也 没有形成清晰、明确、可操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系。

另一种意见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业与世界汽车发达国家相比十分落后,既缺少技术也缺少资金,既缺少产品也缺少人才,既缺少管理也缺少 经验。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汽车业只有开放,学习跨国公司的经验,与其合资合作,才能使原有的面貌发生大的变化。两种观点虽然论证出发点各不相同,存在巨 大分歧,但是从中可以看到,自主创新能力弱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

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大国,但是中国汽车业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品牌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究其 原因就是战略缺失。如果战略正确,今天中国汽车业不会被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看一个战略正确与否、坚定与否、有效与否,*关键的是看谁控制着 中国汽车市场,谁主导着中国汽车产业,谁占据着中国汽车制造、创造的制高点。目前在这些方面,我国自主创新、自主品牌都处于下风。由此,关于中国汽车业是 不是存在战略缺失,是不是存在顶层设计失误的问题,也就不辩自明了。承认战略缺失、承认顶层设计出现失误,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无是处。承认错误比坚持错误要 好,看到失误比掩饰失误要好,如今我们大胆地承认存在战略失误,对未来大有好处。如果今天我们仍然坚持战略没有失误,顶层设计没有缺陷,我们就不会改变目 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就会使那些已暴露无疑的矛盾和问题继续恶化下去,就会使中国汽车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丧失机遇。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中国汽车业也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需要改变的是战略。如果在新常态下,仍然固守过去不成功的战略和顶层设计,忽视过去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教训,那么中国汽车产业还有未来吗?

二、产业政策失灵产业目标落空

中国汽车业是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产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想提高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国的自主品牌, 把中国汽车业打造成在世界上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产业。对于汽车产业政策,政府寄予厚望,企业寄予厚望,汽车人也寄予厚望。尽管政策的出 发点是想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但在执行过程中,政策并没有按照其预期目标去运行、前进和发展。

产业政策实施以来,中国汽车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自主品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当我们冷静、清醒、客观地看待现 实的话,可以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虽然我们有了一个着力于支持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政策,但是执行过程中我们得到的结果却是——中国汽车企 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提高不大,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总体成长不顺利,因为我们在关键核心零部件上仍然被合资或外资企业所控制。我国的汽车市场,特别是在乘用 车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不是自主品牌而是合资品牌,高端产品基本被外资和合资品牌垄断。中国汽车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开发上,在汽车市场的控制力 上,在品牌的影响力上都远远落后于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源就是汽车产业政策失灵,产业政策的目标和措施没有得到实实在在地落实,连一些具体目标也没有实现。比如,当年希望经 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中国能够出现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具有相当竞争能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企业呢?表面上看,好像已经出现了这样 的大型企业,如中国一些整车集团已进入世界500强,但是这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来自于哪里?核心产品来自于哪里?面对这样的疑问 时,我们腰不直、气不壮,因为这些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核心技术、整车产品、关键零部件都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而是源于跨国汽车企业。如果没有合资企业的产 品和技术,有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还能成为世界500强吗?还能够在中国汽车市场有一席之地吗?

行业内曾经多次讨论合资公司50∶50的股比能不能放开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一比例的底线一旦被突破,中国汽车业将面临重大考验。如果没有了跨国公司输入的技术和产品,有的汽车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一些企业就没有了自己的产品。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难道能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是有效的吗?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所制订的目标得到落实了吗?

三、国有大型汽车企业没有在自主创新上发挥出应有作用

目前,在中国汽车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国有大型汽车企业。然而,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并没有承担起自主创新的重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从而导致 中国汽车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外界甚至批评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得了合资依赖症,对此,企业感到委屈和不公平。或许其中有很多特殊情况和特殊原因,但 是我们必须要直面现实,承认目前有些国有大型汽车企业的主要业务和主要产品都依赖于合资公司,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上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不但自己的目 标没有实现,而且和一些后起之秀,和民营企业相比,有的国有大型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显得迟缓,甚至有后退的倾向。

合资公司为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也赢得了大部分市场,企业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上不用费心费力,不用含辛茹苦,不用绞尽脑汁,不用竭 尽全力,轻轻松松就获得了能够拥有市场占有率并产生利润的产品。没有耕耘就收获的果实是不甜的,没有付出就收获的利益是不硬气的,没有经过自己亲自开发、 亲手制作的产品,光靠拿来主义是不可持续的,也不是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