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虚无主义者眼中的“互联网+汽车”

2024-08-26  |  来源:互联网 158浏览

按照世俗而普遍的理解,虚无主义者总是透过一枚带有悲观色彩的滤镜观察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大概只能算是个不那么彻底的虚无主义轻度“病患”。相较于全盘否定人类的存在及其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笔者更愿意用一种近乎冷漠而抽离的态度去审视生活。

*近,传统汽车制造巨头上汽集团与IT行业新贵阿里巴巴又联手将中国的互联网汽车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3月12日,上汽与阿里巴巴共同宣布,双方将出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组建合资公司,搭建互联网汽车的开发与运营平台,联合开发的**互联网汽车将于明年上市。

算起来,这是继去年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双方**个称得上是实质性的动作。

巧合的是,就在同**,千里之外的岭南,广州市数百名二手车经销商正因为当地国五排放标准的提前实施和“限迁”政策的夹击而集体罢市。

对于这些还在以延续多年、“收车再售车”的传统方式经营二手车生意的商家来说,已经悄然向汽车行业袭来的互联网思维还太过超前与陌生。以二手车交易平台电商化、汽车金融等新兴行业热点来拓宽赢利渠道的模式或许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却还没有融入他们的生活与生意。

这种同一行业的新旧思维、蓝图与现实的反差,让笔者联想起近日热传的一篇文章《德国式互联网精神:不要拿互联网忽悠人》。文章从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和马云一同在即将召开的德国汉诺威CEBIT电子信息展上致开幕辞说起,对比了德国与中国之间两种不同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前者十分接地气地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后者则专注于“入口”“转化率”和“流量导入”等带来的新商机,由此剖析出中国互联网行业和企业的迅速崛起背后,功利性过强的动机带来的隐忧:“大环境的乏善可陈,巨大的市场规模效应,吃喝拉撒的刚性需求,造就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繁荣。但是这无形之中也反映出了在后工业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将要走入的困境:*度缺乏对工业和社会进行数字改造的诚意和能力。”

作为半个虚无主义者,笔者对这篇妙文的观点深以为然,但并不打算悲观地贬低互联网化对中国工业和企业的意义,对于汽车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我们应更加鼓励和支持。

有美国媒体*近抱怨,当下的美国年轻人不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而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社交网络上。其实,被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方式的又何止美国,CEBIT的网站大数据显示,83%的中国年轻人钟爱网上聊天,每周要在网上购物8.4次。互联网早已于日常之中无处不在,成为了构筑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块基石。与之相应,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整个传统工业,受其影响都是大势所趋。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资本市场的相关概念股**受益,一些地方政府也紧随其后地在自己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相关的发展计划。比如福建,虽然看起来只像是不太得法地将“智慧云服务”“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互联网经济”等词汇笼统地堆砌在一起,但其积*拥抱互联网的态度本身无可厚非。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的概念某种程度上就是“工业4.0”的扩大和进阶版。不过,虽然互联网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大势,但与服务业、商业等领域不同,传统工业要拥抱互联网,目前缺少的不是做到何种程度的蓝图描绘,而是面临着具有可操作性方法论的缺失。包括汽车行业在内,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实体经济的互联网标志化,而是互联网深入实体经济内部,去服务传统业界。 回到互联网汽车的上阿合作,笔者自然是支持的,也不想去分析其中有几分投机的动机,毕竟要实现一个未来汽车产业的梦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缺一不可。不过,忍不住还要吐槽的一点是,对于两家体量和市值都如此巨大的集团,10亿元人民币和1年时间造出互联网汽车,不免有几分小气与仓促了。当年RockstarGames开发大热游戏《GTA5》就用了5年时间,耗资2.7亿美元;而苹果公司鼓捣出一个可穿戴的AppleWatch,也花了3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