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不崛起 传统能源车难禁

2024-06-27  |  来源:互联网 171浏览

百年燃油车将退出历史舞台?

“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目前工信部也启动了相关研究,并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我国的时间表。”近日,在201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的此番披露,无疑是给发展势头正猛的燃油车下达了“死缓”判决书。

诚然,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但这主要是政策一手栽培而非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动力电池技术难突破、充电问题频出、可替代能源技术未成体系等,均非朝夕能攻克的难题。现在就给传统能源汽车判定“死缓期限”,为时过早吧?

按照工信部的说法就是不早了,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燃油车的禁产、禁售时间表,我国也要紧跟大国步伐。据了解,2015年,由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以及美国18个州组成的“零排放车辆联盟”就已承诺,到2050年,联盟内的国家将禁止销售传统能源汽车,只能销售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从计划来看,各国禁售开始时间*早的是2025年,*晚为2040年。

不可否认,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石油资源的****,使传统能源汽车被新能源汽车取代成为必然趋势。可问题在于,传统能源汽车何时退出历史舞台才是*佳时机?

国内一位汽车分析师认为:欧美国家“禁售令”的坐实将加速中国制定时间表的节奏,预计在2040年之前。而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参照欧洲国家的时间表,中国禁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起码要到2040年后。可见,对于传统能源汽车禁产、禁售一事,无论是制定时间表的工信部,还是业内专业人士,都有意参照欧美等国的做法,甚至以2040年为时间节点。

然而,决定我国传统能源汽车退出时间的,不应该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成熟的时间吗?在国土面积、人口密度、能源结构、汽车市场保有量等方面,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有差异,岂能苟同?

今天,当我们谈论新能源汽车时,会下意识地将其与纯电动汽车划等号,这是政策促使的销售倾向的使然。在去年50.7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中,纯电动汽车占比为81%,而另外19%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更为广泛,其动力来源不仅仅为电能,还有风能、核能、太阳能等。但试问,在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我国做好准备了吗?

答案是“还没有”。去年上半年,我国依靠风能、核能、太阳能的发电量加起来还不到10%,而可再生能源在汽车领域的开发与利用,更未成雏形。要将这些资源应用于汽车上,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仅靠技术和时间还不够,至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就存在与现有土地、网络等资源冲突的矛盾。谁又能给这场“持久战”规定一个明确的期限?

此外,单从依靠电能驱动的纯电动汽车来看,在销量飞速增长的背后,暗藏着时间无法攻坚的难题。**,动力电池技术水平难突破,这是锂电池自身属性的限制。即便未来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普遍达到500km,能够满足普通家庭的用车需求,但在西部、北部等*寒的偏远地区,动力电池还是难吃得消。而这还没有考虑前期高强度燃煤和后期电池回收的各种污染问题。

其次,有限的电网负荷能否支撑更大规模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另外,土地资源有限,停车资源紧张,充电桩建设难寻场地等,基本的充电无法保障,何谈解决出行之需呢?

*后,传统能源车的退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整个汽车、能源、零部件等产业结构面临着重塑的可能,甚至可能出现因新旧产业更替而引发下岗潮,以及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社会危机。

由此看来,传统能源汽车不会潇洒的退出,新能源汽车的脚步也不会顺利的向前迈进,变革、转型的路上始终有苦难并驾齐驱。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固然没错,但更应该脚踏实地。要想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就要认清形势,多种能源共同发展,而非紧抓纯电动汽车一颗“救命草”不放。

新能源汽车技术、市场**未成熟,传统能源汽车就**不能禁产、禁售。否则,一味追求汽车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盲目追随西方国家的发展步伐,势必将重蹈 “大跃进” 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