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口车政策遭遇跨国车企反制

2024-08-22  |  来源:互联网 85浏览

在“博弈论”盛行的国内汽车业,顶层设计落后的中国再次遭遇尴尬。

瞭望智库在上海国际车展期间了解到,上海自贸区平行进口汽车自2月15日正式开卖以来,每个月不足20辆的销售业绩几乎让社会各界惊诧掉了下巴。

原因主要是,欧美汽车巨头直接从供货源头(自己控制的发货渠道)上釜底抽薪,能对中国平行出口的车型非常少,货源不足造成国内消费者虽满怀期待,但可供对比挑选的车型少之又少,销量难以理想。

此外,对于绕道美国输入中国的相关车辆,奔驰和宝马等多家巨头正在启动严厉调查。据悉,奔驰高管已经放言要把针对中国市场的“平行进口车”贸易扼杀在摇篮里,并要严厉惩罚与中国做生意的美国经销商。

欧美车企的此番动作是针对我国进口车政策调整。由于我国开放平行进口车政策的初衷是想形成政策制衡,即让原本属于灰色地带的“水货车”交易得到了认可,倒逼在中国市场上长期牟取超级暴利的跨国车企大幅降价,使得中国车价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平复社会长期非议。

但效果却并不尽人意。

反制与再反制

业内人士评价,上海作为国内**试点平行进口车业务的城市,此次却在各界热望中轰然折翼,无疑凸显两点:**,平行进口车政策存在“想当然”的漏洞,这种漏洞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自2011年以来针对跨国车企所推动的一系列反垄断调查的作用。

其次,中国连续6年蝉联全球**大汽车市场桂冠。因此,在中外重大利益博弈上,虽然中方偶有失利,需要应对“棋至中盘”的缠斗,但主场之利未来无疑会更加凸显。因此,博弈还将延续。

瞭望智库了解到,在中国汽车行业涉及重大经济利益的中外的博弈,反制与再反制,不但常态化,而且历史脉络清晰。

以一汽大众-奥迪的中外股权争夺为例。1991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一汽大众”)成立。作为德国大众汽车在华第二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当时的股比结构是一汽60%、大众40%。

199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首次明确合资车企中,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0%。大众以此为依据,在1995年奥迪作为第三方加入一汽大众时,**次提出将德方股比增持至50%(*终股比结构是一汽60%,大众31%,奥迪9%)。

不过由于在1991~1996年间,一汽大众正处于初创巨亏期。扩股一事,一汽集团和中国政府旗帜鲜明地反对,而股比低于中方意味着德方损失少于中方,此事德方*终不了了之。

2001年,中国加入WTO。此时,奥迪已经逐渐成为一汽大众赚钱的“金手指”。德方再次抓住时机,纠缠增持股份。这一次,时任一汽集团掌门人竺延风做出让步,接受德方高价引进的奥迪车型;而对于股权以“拖”字诀应对的谈判则从那时起一直持续到2004年。

由于2004~2005年中国车市处于前后两个“井喷期”之间的谷底,我国政府再次不予支持德方增持,大众要求再次被延宕。

此后,政策利好下的中国车市开始了10年“井喷”发展,奥迪表现一骑绝尘。到2011年4月,一汽大众佛山第四工厂开建,已经消停数年的大众集团再提增持事宜。

由于此事涉及一汽集团整体IPO计划,历时3年余谈判,到2014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签署延长25年经营期限的合资合同时,证实双方原则上同意*终推动中外双方51:49的股比调整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