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研发探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要多久

2024-09-09  |  来源:互联网 172浏览

12月的上海寒意尽显,在连续两天分别对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和上海大众汽车研发中心进行探访后,关于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研发现状的话题再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从*初仅为跨国公司产品进行本土化改型的“改款”阶段,到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自主开发的“研发”阶段,这一段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路,我们的合资企业研发中心要走多久?

泛亚模式直接助推上汽自主研发

合资研发探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要多久

泛亚研发中心

“上海通用未来三到五年投产车型都在这里设计研发”,作为中国**家合资汽车研发中心,在1997年上海通用成立同时,同样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各出资50%成立的还有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与跨国企业独资的研发中心和合资车企下属的研发中心不同,独特的股权结构让泛亚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地位和话语权。

作为通用全球五个研发中心之一,泛亚的注册资本为6900万美元,累计投资总额已达66.4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建成金桥、王港以及安徽广德三大研发基地。

从赛欧开始到君威、凯越、君越,泛亚经历了成立初期的单纯车型后期改造阶段。而 2007年别克未来概念车的发布,标志着泛亚开始参与到了通用全球产品的开发体系。这款由泛亚主导设计的、代表别克品牌全球设计方向的“Buick Riviera”在当年的上海车展全球**,也是**款由中国设计团队主导设计的全球概念车,标志着泛亚已经形成了整车开发能力。

除了对合资企业的贡献,泛亚模式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对上汽自主研发的有力帮助。在泛亚,每年有约5%的技术人才“合理流失”到上汽的自主品牌研发中心。此外泛亚也承担了为上汽自主品牌提供研发服务与支持的职能。同时泛亚的中国工程师也都拥有“数据发布权”,可以进入通用汽车全球数据库,借助通用汽车的共享数据库进行产品研发。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微博)曾表示,泛亚模式是*具特色的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项目的模式,“产品开发依托母公司强大的技术资源,不仅给合资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产品,还为合资企业培养了后备人才,把知识产权留在了国内。”

其他合资模式重在本土人才培养输送

合资研发探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要多久

上海大众汽车研发中心

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海大众汽车研发中心是大众在华的三大研发中心之一,由上海大众出资成立,累计投资已达30多亿元。从针对引进车型根据中国实际使用条件进行本土化研发,到包括车身自主开发,发动机、底盘、电子电器集成开发的整车自主开发,再到直接参与大众全球的全新产品开发,上海大众的研发之路走过了三个阶段。

从*初针对桑塔纳车型的技术引进和国产化,上海大众开始进入技术引进的**阶段。由德国大众、上汽集团、上海大众联合开发的桑塔纳2000的推出标志着第二个联合开发阶段的到来。直至2008年全新车型朗逸的问世,正式开辟了上海大众自主开发的新模式。而到2011年全新帕萨特的上市,则标志着上海大众汽车研发中心的研发工作已逐步融入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开发体系。

与上海大众即将于明年1月上市的凌渡一样,近年来合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开始越来越多地自主开发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本土化车型,比如广汽本田的凌派和东风本田的杰德。这些基于中国消费者需求量身定做的车型,由于在开发初期就考虑到了中国车主的特殊喜好,因此推出后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目前除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华晨宝马、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微博)、广汽本田、东风本田、长安PSA和神龙汽车等主要合资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研发中心。除了针对引进车型进行本土化研发,近年来新能源车型的研发以及合资自主车型的开发也成为了研发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

虽然从业务范围来看,大部分合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并没有直接承担为集团自主品牌提供研发支持的职能,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由合资团队培养出的中国本土人才,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自主团队工作,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流程体系,并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

整体来看,依托跨国企业的技术平台,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自主开发,是目前合资企业研发中心的主要模式,从二十多年前简单的引进生产到如今的全新开发,合资企业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市场究竟能否换来技术的争议之声虽然一直没有停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合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中国自己的汽车研发人才正在不断成长,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合资人才开始反哺自主品牌。除了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为中国市场定制而成的全新车型也越来越多的走向了市场。